在懷集橋頭鎮桃源村這個封閉小盆地中,村民主要依靠一段400多米長的溶洞與外界溝通,穿洞而入、村莊景象與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幾乎完全一致,是名副其實的“嶺南桃花源”。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陶淵明筆下的景象,在這裡驚人地巧合著。
  這裡又是著名的“長壽村”,外嫁女孔英以124歲高齡獲“中國長壽王后”稱號,年過百歲的孿生兄弟也曾引起世人驚嘆。
  21世紀以來,隨著觀光旅游和洞穴旅游的興起,每年約20萬的游客讓這個清凈的“桃花源”經歷了一段熱鬧的時光,也為村民的生活帶來了不少便利。
  然而近幾年在觀光旅游轉為體驗旅游的大背景下,游客的人數慢慢減少。下一步如何規劃桃源村旅游,平衡發展與村民利益,仍然是一個需要破解的難題。
  ●南方日報記者 張婧 發自懷集
  ●●●小村莊洞穿的歷史
  這個封閉的小村莊除了通往外面世界的觀音洞外,歷史上曾有至少2條山路出入。隨著通行條件改善,山路鮮有人走,村民如今多從觀音洞中穿行
  千年來人們從未斷絕過對桃花源的嚮往和追尋。古時有文人騷客相約共尋桃花源,到現代以桃花源命名的游戲、街道、村莊更是數不勝數。國內以桃花源命名之處,也許再難找出一個像懷集桃源村這樣符合原著所描寫風光的地方。
  從橋頭鎮出發,向東約行1公里,就能看到一座高數百米、黝黑險峻的山岩,岩壁上樹木蔥翠,雲霧繚繞。山岩下觀音河從溶洞中流出,河旁有條寬約2米的水泥路通向洞內,溶洞的石壁上刻著“溯溪尋源”四個大字——這裡就是桃源村的入口觀音洞。
  剛入洞中,水泥路突然變窄,從一處僅能通過2人的石縫中通過後,道路又寬敞了起來。走入洞中一百多米,只能依靠洞內裝設的照明系統通行,復走數十步,洞中開闊了起來,洞腹足有兩三個籃球場大。
  從一滴帶有礦物質的水開始,歷經億萬年時光,鐘乳石在這裡緩慢生長。洞中怪石嶙峋、奇石千姿,有“觀音坐蓮”、“千年冰床”等各類奇觀,有“地下畫廊”和“佛地洞天”的稱譽。與其他一些溶洞不一樣的是,這個溶洞頂部平坦無比,如人工雕琢一般。
  經過洞中兩座小橋,繼續前行,終於得見出口處天光。路旁修竹清翠,鳥語蟲鳴。穿過竹林,桃源村所在的山間盆地突然如畫捲一樣展現眼前,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阡陌交通,山岩聳立。
  “這裡以前叫黑岩村,溶洞的名字叫黑岩洞。後改名為紅岩,旅游開發後最終定名為桃源村、觀音洞。”70歲的孔慶妙祖輩生活在此,對於村莊歷史如數家珍。“洞中原來是沒有路的,原來要靠火把、撐竹筏從河流出入。”
  82歲的梁開枝還記得1972年在人民公社的號召下,全村男女老少齊出動,經過數月勞動,用人力在黑岩洞中硬是挖出了一條道路。“那個時候村子和洞都改名為‘紅岩’”。孔慶妙說,村民們開始了舉火把步行穿洞的歷史。
  “那個時候都不敢一個人走的,洞里太黑了。”梁開枝的兒子梁定信回憶起少年時候上學的經歷,“洞里還有好多蝙蝠,上學都是舉著火把,結伴而行。”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徹底與世隔絕,現實中的桃源村雖然被山岩包圍,但村民通過各種方式與外界一直緊密聯繫,從未故步自封。
  與外界宣傳的僅有洞中一條路與外界相連不同,桃源村歷史上至少有2條山路可通外界,2011年一條向北繞行新寧、新興小學至橋頭圩鎮道路徹底結束了桃源村不通車的歷史。
  在梁開枝的記憶里,1972年以前村民大多翻山前往外界,山間仍有祖輩修建的石階小路,這些山間小路如今已鮮有人至,“從洞中走縮短了一半以上的距離”。每天都有兩三百村民從洞中往來,讀書、工作、趕集等。
  ●●●長壽的奧秘
  桃源村是124歲高齡的“中國長壽王后”孔英的故鄉,這裡的村民一般都能活到80歲以上。主食粗糧和良好的環境被認為是“長壽鄉”的秘密所在
  桃源村所在盆地呈狹長形,從南到北約有2公里,東西約1公里。盆地被村民們分為上中下岩。其中上岩和中岩有約66戶村民居住,村民以梁姓和孔姓為主,下岩被開發成景區。
  這個村莊與橋頭鎮其他村莊在普遍意義上並沒有太大差別。年輕人多選擇去珠三角謀生,留在村中的人以種植水稻、玉米、番薯為生,養殖一些供自家食用的雞鴨羊等,閑時婦女們還會用竹子編製竹筐賺取零用錢,村民的生活清凈而安逸。
  據村中傳說,晉代梁姓族人為避戰亂,舉族南遷,最後擇此封閉禦敵,挖泥制磚,割茅蓋頂,自立家園,如此算來,桃源村足有1700多年曆史。祖輩留下的各種傳統,還養成了這裡另外一點特色——長壽。
  不論寒暑易節,颳風下雨,85歲的孔四婆每天都會做好鹽焗雞蛋,帶著小爐子、生雞蛋、鍋等,到溶洞的入村口處的小涼亭內擺攤。與她一起賣雞蛋的還有其他幾名村中老人,雖然已是耄耋之年,孔四婆仍然行動迅速,耳聰目明,在她的賣蛋生涯中幾乎沒有出過什麼差錯。
  桃源村是附近著名的長壽村,村民一般都能活到80歲以上,不少還超過100歲。1993年,桃源村外嫁女孔英以124歲高齡獲“中國長壽王后”稱號,雖然孔英已經去世多年,但她為桃源村帶來的榮譽仍被村民津津樂道,所獲的獎盃、證書等仍被完好地保存在村裡。
  2006年,村民梁炳桂、梁扳桂這對孿生兄弟一起度過百歲生日引起了媒體的關註,對於桃源村人為何多長壽,世人也作出了多種不同的解釋和猜測。但從村民看來,長壽也許並沒有秘訣,而是順應自然和傳統的結果。“遵循時令和自然的法則,種什麼吃什麼。”梁定信說。
  由於桃源村多為喀斯特地貌,許多田地難以儲水,無法闢成水田的旱地多種玉米、番薯等作物,因而在這裡形成了以玉米為主食的奇特飲食現象。
  對於村民們而言,玉米的魅力淋漓盡致地展現在生活必不可少的“玉米粥”里。無論春夏秋冬,每天一大早,梁定信的家裡人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熬制一天所食的玉米粥。一口底部已被燒成黑色的銀色大鍋裝滿水,置於竈火之上,將水煮沸後,倒入預先用冷水調好的玉米粉糊,不停攪拌避免燒糊,同時加入少許大米,再次煮沸後用小火慢慢熬煮。大約1小時後,一鍋濃稠香甜的玉米粥就做好了。上到82歲的公公,下到自家2歲的小兒子,全家5口人每天都要消耗掉一大鍋玉米粥。
  “這是我們這留下的傳統,每個村民都是喝玉米粥長大,又喝著玉米粥老去的。”梁定信說。主食粗糧及良好的環境被專家認為是桃源村人長壽的秘訣,2011年懷集還被評為“中國十大長壽城市”。
  ●●●清凈復歸盼熱鬧
  經歷了2003年—2007年旅游高速發展時期後,桃源村復歸清凈。下一步旅游如何發展,怎樣協調村民利益,仍是政府面臨的難題
  2003年,當時村名還是紅岩村,清凈被旅游的熱鬧打破。懷集縣政府與一家旅游企業簽訂了共同開發協議,紅岩村作為主打“世外桃源”和“長壽村”的景區,開始以“桃源村”的名字為世人所知。
  企業的投資帶來了村民生活的改變。首先是村名和洞名的變化,最讓村民感覺方便的是觀音洞中的道路和橋梁做了徹底的硬底化處理,並裝上了照明設施,村民們終於結束了舉火把穿洞的歷史。
  下岩被企業租用,原有的部分泥磚房被修複起來,用作村中歷史陳列、旅館等。屋前還種上了大片的薰衣草,每年開花季節花香四溢,游人如織。
  在懷集縣旅游局副局長李哲源的記憶里,2003年到2007年是桃源村旅游發展的高峰時期,平均每年要接待游客20萬人次。“那時候一到‘五一’、‘十一’黃金周,旅游大巴在縣道上就開始排起長隊等待進村,有時候隊伍能有兩三公里長。”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上世紀90年代末觀光旅游開始興起併發展迅速。懷集也趁機開發了包含桃源村在內的一批旅游景點。“那個時候洞穴旅游剛剛興起,市場非常興盛。”李哲源說。
  游客的增多讓千百年寧靜的古老村莊有了許多改變。孔四婆開始在觀音洞口前賣雞蛋,生意好時一天能賣出六七百元;梁定信的妹妹畢業後留在了村裡當起導游,時不時還介紹一些游客前往哥哥家吃農家菜;一些村民還會將家中山貨、竹製品擺放出來,供游客購買。
  一派火熱的景象從2008年開始又復歸寧靜。如今桃源村景區內旅館已經關閉,屋前的薰衣草也因水土不服而被改種其他花草,花圃內雜草叢生。“現在世外桃源景區的游客比高峰時減少了三分之二以上。”
  李哲源介紹,游客數量的減少與整個旅游市場的大環境密切相關:“我國旅游經歷了觀光旅游、休閑旅游為主的時代,到現在已經發展到以體驗式旅游為主。”仍然停留在觀光旅游時代的桃源村,被逐漸拋在了時代身後。
  “下一步我們設想將桃源村升級成旅游度假村,讓游客在進洞前就換上晉代服裝和錢幣,變成體驗式旅游。”然而要實現這個設想,卻要面臨著重重困難。
  雖然景區與村民生活區目前已經做到了一定的隔離,然而要實現李哲源所描述的體驗式旅游,如何在村內徵地開發度假村等,都是政府需要直面的難題。
  “我們也做過一些調研。如何協調村民利益,將旅游發展與原住民生活結合,仍是我們要破解的難題。”
  總策劃:張東明 王更輝
  總指揮:胡鍵
  總統籌:梅志清 郎國華
  執行:胡念飛 江華  (原標題:藏身溶洞後的村莊期盼再開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t87wtbbp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